第一届早报文学节开幕典礼与《2017年文字现象》推介会, 教育部部长王乙康先生演讲稿,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
各位贵宾、女士们、先生们,大家好!
1. 很高兴我们今天在这里欢聚一堂,为这个第一届的早报文学节揭幕,并推介早报的新书《2017年文字现象》。同时,我们也庆祝本地媒体文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――那就是《联合早报》创刊95周年。
2. 《联合早报》多年每天风雨不改的为我们送上即时又可靠的新闻,还通过出版各类型 的刊物,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培养国人对华文华语的热爱。
3. 尽管媒体业竞争激烈,早报多年来仍然能够维持优势,从独特的新加坡视角,客观全面的报导区域时事动态、深入中肯地分析瞬息万变的时局。近年来更通过网络,为阅读中文的世界读者,打开多一扇了解中国、东南亚和东北亚的时事动态的窗口,发挥了新加坡报章独一无二的影响力。所以,我每天都阅读早报。
4. 报章除了提供信息,还同时肩负着传播文化、凝聚社区的重任。在新加坡从开埠到建国的崎岖路上,华文报章对本地华社的发展,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5. 例如,当早期南下的移民在这赤道上的岛屿落地生根时,本地华文报章就开始衍生出充满南洋风味的叙事和写作风格。过后,报章也积极推广本地艺术、文学、文化,于是南洋画派、新华文学,以至于后来的本地电视连续剧、新谣等等专属于新加坡的文化现象,都在华文报章上得到广泛的报导。这个过程,带动了新加坡文化的发展。
6. 九十五年后的今天,华文报依然是本地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,维系着本地华族文化发展的温度。以文学来说,早报不但拨出宝贵的版面刊登学生的作品,也刊载本地作家的创作,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教工作者。我相信有不少年轻的记者朋友、媒体和艺术工作者、以及教育部的华文老师,都曾经因为有作品刊登在报章上,而深感自豪。
7. 延续着对文学创作的支持,华文报还曾经和人民协会,一同联办国际华文文艺营,就像李慧玲主管之前所说,邀请来自中、港、台,美、日、韩,以及东南亚的华文作家,齐聚新加坡,促进了区域和国际的文学交流,深受华社的肯定。
8. 今天,早报和南大中文系,秉承了当年文艺营的精神,携手联办了这个第一届的“早报文学节”,再次邀请到那么多海内外的作家,到来新加坡和我们分享文学盛宴。多达18位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作家,将通过演讲、对谈等等形式,跟大家交流。
9. 今年的“文学节”,充分展现了文学在现代生活中,生生不息的生命力,也充分体现了各个团体对推广华文华语的努力。
10. 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,英语是我们社会的共通语言,也是我们和世界主要经济体接轨的工具。许多家庭的主要沟通语言,也因此逐渐变成英语。所以有些国人担忧母语水平下降的问题。
11. 掌握语言是不容易的。在学生们必须同时学习英语和母语的时候,母语的学习难免受到了影响。但多年来,我们也发现使用双语的家庭,正在逐年增加。
12. 根据一项小一新生入学时的调查,过去二十年当中,同时使用英语和母语作为沟通语言的家庭,已从83%提升至90%;而根据人口普查,能够识读双语或更多语言的家庭,也从2010年的70%,增加至2015年的73%。
13. 在双语愈加普及的环境中,学生的母语水平现在也展现了较大的差异。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,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提升语言能力。对于水平较高,而且喜爱母语的学生,我们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潜能。
14. 我发现有更多的家长与学生,希望把自己的母语学好。我想随着亚细安、中国和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,我们的母语成为了能够开启新机遇的技能。更重要的是,面对全球化和数码化的冲击,国人开始觉得我们要通过母语,认识自己的文化,而从中建立新加坡独特的认同感,更有信心的面对这个全球化的世界。
15. 因此,我们应该致力营造有利于母语学习的环境,让语言的学习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。我们将继续为水平较高,而且喜爱母语的学生,提供深造的平台;也将同时继续帮助更多学生,维持并提升母语能力。
16. 幼年时期是孩子接触各种语言的最佳时期。教育部在学前阶段就开始教授母语。推广华文学习委员的学前组,就开办了0至3岁幼儿母语教育的教师和家长培训班,希望帮助我们的孩子在幼儿时期,就打下母语基础。
17. 此外,教育部也将继续为中学和高中学生,提供更多机会,让他们阅读母语文学作品,体验学习的乐趣。我们也在文学课程中,引入更多的本地文学创作,例如:郭宝崑先生的戏剧作品《傻姑娘与怪老树》和《㗝呸店》。
18. 理工学院和大学里,也设有中文系或是中文相关课程,帮助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,继续深入学习和钻研华文华语。
19. 语言的学习,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需要终身的执着和努力。在教育部的双语政策下,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在求学时期,就已经打下母语学习的基础。在踏入社会之后,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之上,进一步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。
20. 跟一些工作人士交流时,他们常常跟我分享,他们在求学时期,华文水平虽然不理想,可是后来因为工作或精神上的需要,而再次点燃了学习华文的热情,重新发现华文华语的魅力。他们都赞成,求学时期打下的母语基础,降低了日后的掌握语言的门槛,让学习更加事半功倍。
21. 既然语言的学习是一项终身要努力不懈的工作,我们就应该把它纳入“技能创前程”计划,让国人能够更有系统的继续进修母语。事实上,早在2006年,我国就已经和中国教育部属下的国家汉办合作,开发了一套适用于本地的 商务汉语考评系统,至今已经培训了近一万的学员。
22. 今年年初,精深技能发展局再次和汉办携手合作,把这个系统升级为国际版,让学员可以考获受到国际认可的证书。国人可以在精深局委任的培训机构,包括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商学院、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和南大孔子学院,继续进修华文华语。
23. 中华总商会商学院也正在和人民协会商讨合作,在社区的层面,推广和加强母语的学习,包括在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,开办华文培训课程。在未来,母语培训项目,也将扩大到翻译和口译的领域。
24. 语言是活的,语言的学习如“逆水行舟、不进则退”。我们必须把语言的使用和学习,融入生活当中。除了学校以外,我们希望更多民间组织以及企业,能够加入推广母语的行列,通过社区和企业的努力,推动母语的学习。
25. 早报是我们企业界的榜样,报馆95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,包括像主办今天的文学节,为本地文教界的持续发展,做出了许多贡献。掌握好了语言,我们就能更进一步去欣赏和领悟文学与文化,去追求生活中更深层,更精致的一面。
26. 让我再次恭贺早报创刊95周年,并出版新书《2017年文字现象》,也在此预祝文学节圆满成功。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