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届“华文作为第二语文之教与学”国际研讨会开幕仪式
1. 很高兴能为第五届 “华文作为第二语文之教与学”国际研讨会主持开幕仪式。今年也是教研中心的十周年,意义深远。
2. 今天在座的三位资深学者- 周清海教授、谢锡金教授和苏启祯博士,都已年近八十,却仍然精力充沛,在华文教育和语文研究方面,硕果累累。这届的研讨会将向三人致敬,我也在此对三位长者表达敬意,希望各位老师能够以他们为模范。
环境的改变
3. 近年来,双语能力在全球各地,受到许多教育制度的认可和推崇。作为一个多元种族、多元文化的城市国家,新加坡在建国初期,在亚洲发展、中国崛起之前就确立了双语在教育政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。
4. 随着亚细安、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发展,各族的母语将能够带来更多的机遇。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。在华族家庭里,很多在双语政策下长大的年轻家长,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华语,看华语电视节目,听华语流行歌曲,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华文,耳濡目染,培养对华文的亲切感。
5. 有些国人也体会到学华文更深层的意义。学语文,就等于认识文化,价值观和处世哲学,即修生养性,也有助于我们建立属于我们新加坡华人的认同感,让我们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未来。这样的自信, 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,是个优势。
6. 所以,母语教育仍然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。从学前、小学、中学到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,我们都会积极地推动和鼓励母语的学习。近年来,学前教育、终身学习等,都规划在教育部的监督下。我们也能够非常全面地支持学习母语、学习华文,让我一一地说明。
学前阶段
7. 幼年是接触各种语言的最佳时期,所以,教育部幼儿园在学前阶段就开始教授母语,每天一小时,几乎全年不间断,让孩子通过儿歌、游戏、图书来学习华文。我们也设计活动,让幼儿以华语跟家长交谈,让语文的学习延伸至课堂以外,进入日常生活。在家中多听多说,除了可以增强应用语文的信心,也促进亲子关系。
小学阶段
8. 小学课程也贯彻相同的理念。低年级的时候,着重让孩子掌握好口语,以“听”和“说”作为“读”和“写”的基础。课文因此与生活息息相关,并融入本地色彩,激发兴趣和共鸣。除了与同学用华语交谈,学校也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用华语交谈。除了课文,家长也可以使用小图书、小图卡、字宝宝来引导孩子的母语学习。
9. 这套小学华文课程,自2015年推出后,受到广大的好评。老师们普遍反映,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升了,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华语。
10. 科技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学生的语言习惯。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的视像与文字。近年来,教育部也通过互联网科技,更有效地让学生学习华文。
11. 教育部所开发的“学乐网”,通过丰富有趣的数码动画、游戏和伴唱活动,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复习,巩固课堂所学的技能。
12. 学生也能通过新加坡学生学习平台(Student Learning Space),随时随地使用数码学习资源,按各自的兴趣和进度,自动自发地学习。
13. 教研中心今年也举办了首个华文应用编程比赛。其中一个优秀作品,是由工艺教育中区学院(ITE College Central)的学生所制作的 “宝宝学字”。它使用AR科技,加深理解和记忆,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使用。
中学、高中、大专阶段
14. 到了中学和高中阶段,我们会深化母语的学习。我们要认识到,不同学生选修的华文课,程度不一,我们要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,来提升华文水平。
15. 对程度较高的学生,我们提供合适的科目与活动,例如:鼓励他们进修文学。我们在文学科目当中,引入了更多优秀的本地作品,让学生赏析文本,更深入了解本地的社会与生活。高中的华文语文特选课程,我们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。今年,一组高中生就自发成立了诗社,在国家图书馆公开发表作品。
16. 我们要继续栽培这些热爱华文的孩子。他们可能会在理工学院 或大学,报读中文系或修读中文相关的课程。我们要鼓励他们继续钻研,毕业后,成为新加坡的华文生力军。
终身学习的母语教育
17. 在新加坡,大部分华族学生在求学时期就已经打下十年的华文学习基础。教研中心去年和教育部合作,开展了一项研究,了解年轻人如何看待自己在职场使用华文的情况和掌握华文的能力,验收学生在双语教育下的成果。初步调查显示,近百分之七十的雇员,与近百分之九十的雇主都认为掌握好华文,在职场具有优势,更能够跟客户打交道,和同事、伙伴们建立良好关系。在评估自己的能力方面,他们觉得日常对话还行,可是对读、写,却比较没有信心。
18. 确实,踏入社会工作的朋友常向我反映 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,当年不喜欢上华文课,现在觉得自己的华文好像不够用了。
19. 终身学习的理念,就是学海无涯,不问年龄,所以,我说“书到用时不怕少,只是怕你不肯找”。
20. 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就委任了不同的机构,为工作人士提供多种管道,提升自己的华文能力。例如:从今年二月开始,中华总商会商学院就设计了15个商务汉语的单元课程,培训了解区域市场,并能用华文沟通的人才。至今已有超过200个学员完成课程。
21. 中华总商会商学院和其他的华族会馆,也将逐步在社区里推广华文的学习。从今年年底开始,它将每月在指定的民众俱乐部,开展商务汉语的课程。很多工作人士反映,自己求学时的华文水平不怎么样,但幸好已打下珍贵的十年基础,日后想要参加一些课程学习华文,难度就降低了,学来也事半功倍。
华文教师的专业提升与贡献
22. 除了教导学生,提升华文的另一个重要方针是教师的培训。在这方面,教研中心功不可没。十年如一日,一步一脚印,推出了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。
23. 汤俊杰是新民中学的主任。他参加了多项教研中心的课程,把知识带回校内,与其他同事分享。他积极组织部门的专业学习团队,引导老师反思教学方法,还多次带领教师到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成果。2016 年, 他获得“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奖”。
24. 教研中心的努力,让华文教师对教学研究不再感到陌生。这是重要的观念转变。许多像俊杰一样的老师,不仅把课教得好,还投入时间和精力,走在教育研究的前线上,与教研中心合作,把研究成果推广到华文课堂上。
与时俱进的华文教学
25. 本届研讨会有1000名与会者参与,我很高兴看到海内外学者,就语文学习的课题进行分享与讨论。研讨会的主题 “传承•引领”,契合了我们对华文学习的反思和期许。要如何让华文和华语的学习变得更精彩、更具意义,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努力不懈的任务。希望各位在研讨与相互学习的过程中,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。
26. 我宣布研讨会正式开幕,也祝研讨会成功举行。谢谢大家!